首页>>所有
“笨谜”“巧谜”同一谜 ——闲话“无边落木萧萧下(字)日”(王水松)
发表日期:2017-3-20 8:19:09 阅读人数:1381添加收藏

  灯谜“无边落木萧萧下(字)日”,这是一条流传已久的知名度颇高的谜作。关于此谜的作者,民初谜学家亢廷鉁在《纸醉庐春灯百话》中说是成都人廖明轩所制。那此谜创作,距今或已有甚至超过百年?
  我注意到:此谜,常被当作晦涩难懂的脚趾动谜谜作的代表来分析和批评。
  比如一:网上查找“脚趾动谜”,可以看到如下内容:
  所谓“脚趾动”谜,是指过于曲折隐晦、钻牛角尖的灯谜。谜面扣合谜底一航只需转一个弯即可,如转两三个弯,就过于晦涩难懂,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脚趾动”谜这个概念,首先是清代小说家李汝珍通过《镜花缘》里一段谜论提出来的:“大凡做谜,自应贴切为主;因其贴切,所以易打。就如清潭月影,遥遥相映,谁人不见?那难猜的,不是失之 浮泛,就是过于晦阚。即如此刻有人脚趾暗动,此唯自己明白,别人何得而知。所以灯谜不显豁,不贴切的谓之‘脚趾动’最妙”。
  随后举出的例子便是:“无边落木箫箫下”(打一字),谜底是“日”。分析如下:
  作者是采用南朝宋、齐、梁、陈历史顺序的典故,齐朝和梁朝的帝王都姓萧,用“萧萧”扣“齐梁”“萧萧下”就是“陈”了。陈的繁体字是“陳”,“无边”是去掉“陈”的“阝”,“落木”再去掉“东”之“木”,“陈”去掉“阝”和“木”就剩下“日”字了。这条谜的弊病,就是谜面线索埋得太深,转湾太多,过于晦涩。对于谜面“萧萧”二字就是暗喻齐梁二帝王之姓氏,“此唯自己明白,别人何得而知”。因此,说这条谜是“脚趾动”谜典型之一,看来并非过分。
  比如二:胡适之在他著名的《红楼梦考证》一文中也批评此谜是个“笨谜”,他这么写的:“我记得从前有个灯谜,用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来打一个‘日’字。这个谜,除了做谜的人自己,是没有人猜得中的。”
  比如三:民国谜圣张起南曾就此谜有如此感慨:
  以余所闻,最深晦之谜,无过于以“无边落木萧萧下”射“曰” 字。真可谓匪夷所思,断无人能在“萧萧下”三字着眼。因此句本系杜诗之熟在人口者,草草读过,皆以为描写大意而已,又安知其中藏有如许奥妙耶。既须从“萧萧”想到“齐梁”,又须从“下”字想到“陳”字,然后除边去木而成“曰”字。无论万难猜中,即令自家说出,人尚莫明其妙。不知当时构思,从何处入手,或先有面耶,抑先有底耶,殊不可解。然此种谜,只是偶然悟到,若依样画葫芦,断难再得。或谓此谜,系以“曰”字射“无边落木萧萧下”者,似乎不合情理,吾未之信也。(《橐园春灯话》第28页)
  比如四:据说国学大师章太炎曾用此字谜与人打赌,猜中者赏裘皮大衣一件。我猜想这个章太炎先生一定也觉得此谜晦涩难猜吧?裘皮大衣可不是普通大衣哟!
  ……
  列举这么多,让我产生一个想法:难道此谜只有挨批的份?我带着疑惑几经寻找,还真的发现有人赞赏此谜:钱钟书的得意门生、翻译家黄雨石先生【于2008年9月28日去世,享年90岁】则认为是“巧谜”。他在“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译后记”中写道:
  【我国过去曾有人用一句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打一字谜,谜底是个‘日’字。这谜语据说是这样破的: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一个梁代,仅有两代皇帝,一是萧渊明,一是萧方智,因此 ‘箫萧’便可以等于‘粱’,而梁又为陈所灭,所以‘萧萧下’则可破 —‘陳’字,‘陳’字无边则是‘東’,‘東’字去‘木’岂不就是‘日’字了?这一谜语安排得不可谓为不巧,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学问亦非同一般。但如此曲折深奥的谜语,真正迷于此道的人也可能会连呼“高绝!妙绝!”。但一般谜语爱好者,恐怕只会付之一笑而已。拿乔伊斯的作品来和这谜语相比当然是极不恰当的,但可能是由于自己的见识过于短浅,每在聚精会神阅读这类对意识流作品进行分析的文章时,不知怎的耳边总不免常听到这落叶萧萧之声。】
  有趣啊!同样是文化名人,胡适之眼中的“笨谜【因过于晦涩吧】”在黄雨石先生看来则是“巧谜”。
  当然笔者注意到:黄先生文中有的地方值得商榷,比如说“萧萧”等于“梁”,妥否?当为“齐梁”吧? “萧萧下”就是“齐梁之后”,即陈朝。再比如说梁仅有两代皇帝亦不确,我查到南梁历代皇帝列表:
  梁武帝——萧衍,庙号梁高祖,在位时间502年—549年
  梁简文皇帝——萧纲,庙号梁太宗,在位时间549年-550年
  梁昭明皇帝——萧统,庙号梁高宗,在位时间550年
  梁安皇帝——萧欢,在位时间为公元550年
  汉帝——侯景,在位时间为公元551年
  梁孝元皇帝——萧绎,庙号梁世祖,在位时间552年—554年
  梁闵皇帝——萧渊明,在位时间为公元555年
  梁孝敬皇帝——萧方智,在位时间555年—557年
  梁思皇帝——萧庄,庙号梁烈宗,在位时间557年—560年
  看来,黄雨石先生应有笔误。是否?那么,关于这条谜,我又有什么看法呢?
  我说此谜不简单,端的了不起。借用谜界评论常用到的一句话:若非斫轮老手,断难为之也。此话若用到这里肯定合适,这并非盲目吹捧。就此我说四点看法:
  第一、谜面的震撼性
  谜面出处,来自经典唐诗杜甫的《登高》,是用来形容树叶铺天盖地落下的萧瑟感,意境苍凉,摄人心魄,给人以无限的震撼: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啊!
  第二、谜面的历史性
  谜面浓缩了三个朝代,真是:一则字谜穿历史,可叹南朝更替繁!
  第三、扣合的妥当性
  谈论任何一条灯谜,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扣合情况。此谜扣合,可谓证据充分,逻辑严密,有章可循,不悖谜理,甚至堪称中规中矩。
  此谜,以“萧萧”作为突破口。懂得灯谜有借代者,懂得灯谜借代中有“朝代和建立该朝的帝王姓氏可以相互替代扣合”者,懂得萧姓曾是历史上齐梁两朝皇帝姓氏者自然联想到“齐梁”,懂得史上南朝有“宋齐梁陈”者,又会自然想到“陈”【鉴于此谜的创作年代,那是还没简化汉字,只能是繁体字“陳”】,再加上“‘无’边‘落’木”的两次剥离,谜底也就和盘托出了。都是有根据的,都是有章可循的,都是符合谜理的。至少比起那些“无示离析”【其随意性不言而喻】谜、“夭天”“士土”不分之类的所谓的“形扣从宽”谜【其随意性同样不言而喻】和多少胡编乱造的“造面/造目/造底”谜【其随意性亦同样不言而喻】不知要胜过多少倍,是吧?
  可见,只要懂得多方面相关知识,比如灯谜的历史的文字的,哪怕谜面云遮雾罩,只要找准突破口,然后顺藤摸瓜与不断排除双管齐下,相信终究还是能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如前所述,网上百度到脚趾动谜时,此谜作为典型代表来分析。我觉得真是冤枉啊!那是不懂相关知识者所为吧!说什么——对于谜面“萧萧”二字就是暗喻齐梁二帝王之姓氏,“此唯自己明白,别人何得而知”。这难道不是不懂灯谜借代法的错误说法吗?这是谁这么说的呢?又是谁搞到网上去的呢?是不是要有所警醒?是不是应该纠正?我这好像是在为古人鸣不平吧?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宋齐梁陈”作为南朝的四个朝代,其知名度确实不算高,与刘氏汉朝李氏唐朝赵氏宋朝朱氏明朝等等根本没得一比。比如说,现在人教版的初一历史,关于这四个朝代的更替情况。正文部分这么说明的: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该页页脚用小号字注解:四个王朝,宋、齐、梁、陈。
  这真是一笔带过,惜墨如金。如果教师不补充材料,学生课余又不拓展阅读,一个初中毕业生恐怕真的不知历史上 “宋齐梁陈”更替都是怎么进行的,开国皇帝都姓甚名谁。这样的初中生,如果没有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就直接踏入社会。也许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个问题吧【当然,姓萧的估计例外】?
  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朝代知名度不算高,这绝对不影响谜作成立,毕竟,这也是历史真实且符合谜理。突然想到同样一条古谜:春雨绵绵妻独宿(字)一。此谜知名度也很高。此谜相信小学程度的人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吧?相比之下,无边落木萧萧下(字)日,文化程度低的人还真为难了。文化程度高的但不懂灯谜借代法的,恐怕也说难。鉴于此,两谜相比较,一个好像是“下里巴人”,一个则是“阳春白雪”。一个是普及型的,一个则是提高型的。
  第四、谜底的唯一性
  曾有人以为此谜可以猜曰。我是不赞同的。为此就“东”字查了有关资料,比如:《郑樵·通志》:日在木中曰东,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说文解字【卷六】【东部】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无不表明東字中间是个日字。看来此谜作者也是知道这个理的吧?这似乎更能进一步表明:此谜真的无可挑剔。是吧?
  总之,此谜所包含的文化含量还是蛮高的【涉及到多方面】也是符合谜理的。这正好证明:玩灯谜,最终还是玩文化。行文至此,突然想到某谜家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一流谜人玩文化;二流谜人玩谜刊;三流谜人玩活动。如此看来,要做“集一流二流三流于一身”的谜人,文化·谜刊·活动三者都要玩!

 

原文地址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