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识谜十辩】(之十)新旧之辩:传承与创新(顽石斋)
发表日期:2018-3-22 7:13:12 阅读人数:263添加收藏

灯谜的传承与创新,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灯谜需要传承。近年来,谜界的有识之士们在传承灯谜文化上付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许多地方的灯谜入选省市级非遗项目,灯谜入校园如火如荼,灯谜文史材料的发掘整理阐释呈现出新的高潮,中国灯谜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热播于荧屏,全国性的谜事活动层见叠出,作为小众文化的灯谜在新时代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传承使灯谜在文化意义上得以延续和发展,而具体到灯谜创作本身,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则更加凸显。


回顾灯谜七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晚清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创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以说,灯谜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体裁上,从隐语到事物谜再到文义谜;技法上,从离合到会意再到象形拟声;形式上,从文字谜到动作哑谜再到各种花色谜;内容上,从四书五经到生活日常再到天南海北无所不包;底材上,从固定底材到离合字方位字再到信马由缰的造目造底;风格上,从南宗北派二分天下到海派灯谜异军突起再到多种风格异彩纷呈。今天的灯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手段还是方法,甚至评价标准与审美倾向,与一百年前相比都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遑论清代之前的古谜。而反观同属传统文化的诗词对联等,却一直在千百年前铺就的轨道上前行,几乎不曾有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区别,是由灯谜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是材料选择的局限性。诗词对联的创作,是单纯的文字组织过程,内容与主题相分离,只要有立意、有角度、有能力,针对任何题材都可以创作出精彩的作品;而灯谜则是一种有着严格边界条件的创作,除了需要驾驭文字的手段和功力,还需要材料发现的眼光和运气,一则佳谜的诞生,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过程。其次是创作思路的唯一性。灯谜创作与科学发现类似,讲究“先到先得”。一个精彩的思路、一个独到的扣合,被别人抢先用了,后来者就只能徒呼遗憾,默默接受“撞车”或“暗合”的结局。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灯谜数据库和检索工具的发展,这种情况被成倍放大。可用材料的有限和创作过程的不可重复,使得灯谜创作存在一种逐步萎缩的自然趋势,只有在内容、方法、理论诸方面主动创新、积极创新、持续创新,才能在保证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进步。这是外在原因,而灯谜和创新之间还存在着更加深刻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别解思维的独特性。“别解”是灯谜的本质要求。所谓“别解”,就是通过寻求汉字字形字义的变化,造成谜面与谜底之间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差异,带来审美上的愉悦。灯谜这种追求变化的独有特性,苏德友先生将其称为“求异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与创新思维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也使得谜人相比其他文艺创作者更喜欢创新、更善于创新。创新,已成了灯谜艺术的一种内在属性,成了灯谜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世纪以降,网络谜坛的繁荣和网络谜人的大量出现,使得灯谜创新的态势愈加鲜明、愈加迅猛。与传统谜人相比,网络谜人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在创新上更加无所顾忌,各种别出机杼的创新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在《二十四谜品》中专列“清奇”“碧剔”两章,撷其精华而评之。如果说“清奇”一章中的“薄雨掠尘时点点(张惠妹歌曲)《54321》”、“浩浩黄河怒吼声(医学新词)H5N1”、“几声悲雁落云中(五笔字)立”等谜还是在传统方法之上引入新思路、新要素、新手段,“碧剔”一章中的“当了头把手,目中便无人(红人)扫红”、“玉垒浮云变古今(唐诗目,遗珠)琴台”、“我愿逆流而上(离合字)to get her together”等谜则完全是打破了传统谜法框架的大胆创新。


另一方面,与创新伴随而来的,是众说纷纭与争议不断。君不见,仅一个“造目造底”就在谜坛掀起了滔天巨浪,更不用说各种令人脑洞大开、匪夷所思的“BT谜”了。誉之贬之,各执一词,真所谓“或说简直胡来,或说别出新意;或说满是谜病,或说符合谜理;或说乱棒打死,或说应该鼓励”是也。


对此,我想说,创新其实就是演化,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既然是演化、是试错,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而时间才是最好的试金石。回顾灯谜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演化与试错其实早已发生过许多次。比如谜面别解。曾几何时,面别解是不被主流谜界所认可的,张起南说“面用本意,底作别解,乃为谜之正格”,孙笃山干脆说“面上不当有别解”,但谜人对艺术的创新和追求,总是不断打破传统的桎梏,面别解终于成为正统的灯谜法门。再比如谜格。从没有谜格,到格法不分的“广陵十八格”,到眼花缭乱的数百种谜格,经过不断地创造、实践、归并、淘汰,今日谜人所常用的,不过卷帘、探骊、梨花、上下楼数格而已。


更何况,创新与传承并不矛盾。无论内容和手段怎么创新,也总有一些坚硬的内核始终保持不变,那便是“回互其辞”的本质要求,是猜制互动的呈现形式,是斗智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以为,具体的创新内容可以讨论,但对创新本身,我们还是应该秉持一种支持肯定、鼓励宽容的态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本是演化论的精髓,但没有基因的突变,哪里会有生存的竞争、“适者”的出现?同样,没有不断的创新试错,又哪里会有灯谜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古人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今人说“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正是这个道理。


最后,我想用《二十四谜品》中的一段话作为本系列文章的结束:


我劝谜界诸君,请向八哥学习。

不必抱残守缺,勇于标新立异。

多些争奇斗艳,花园才有美丽。

多些进化突变,万物才有生机。

多些包容理解,灯谜才有活力。

多些创新创造,生命才有意义。


灯谜的传承与创新,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灯谜需要传承。近年来,谜界的有识之士们在传承灯谜文化上付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许多地方的灯谜入选省市级非遗项目,灯谜入校园如火如荼,灯谜文史材料的发掘整理阐释呈现出新的高潮,中国灯谜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热播于荧屏,全国性的谜事活动层见叠出,作为小众文化的灯谜在新时代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传承使灯谜在文化意义上得以延续和发展,而具体到灯谜创作本身,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则更加凸显。


回顾灯谜七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晚清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创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以说,灯谜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体裁上,从隐语到事物谜再到文义谜;技法上,从离合到会意再到象形拟声;形式上,从文字谜到动作哑谜再到各种花色谜;内容上,从四书五经到生活日常再到天南海北无所不包;底材上,从固定底材到离合字方位字再到信马由缰的造目造底;风格上,从南宗北派二分天下到海派灯谜异军突起再到多种风格异彩纷呈。今天的灯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手段还是方法,甚至评价标准与审美倾向,与一百年前相比都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遑论清代之前的古谜。而反观同属传统文化的诗词对联等,却一直在千百年前铺就的轨道上前行,几乎不曾有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区别,是由灯谜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是材料选择的局限性。诗词对联的创作,是单纯的文字组织过程,内容与主题相分离,只要有立意、有角度、有能力,针对任何题材都可以创作出精彩的作品;而灯谜则是一种有着严格边界条件的创作,除了需要驾驭文字的手段和功力,还需要材料发现的眼光和运气,一则佳谜的诞生,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过程。其次是创作思路的唯一性。灯谜创作与科学发现类似,讲究“先到先得”。一个精彩的思路、一个独到的扣合,被别人抢先用了,后来者就只能徒呼遗憾,默默接受“撞车”或“暗合”的结局。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灯谜数据库和检索工具的发展,这种情况被成倍放大。可用材料的有限和创作过程的不可重复,使得灯谜创作存在一种逐步萎缩的自然趋势,只有在内容、方法、理论诸方面主动创新、积极创新、持续创新,才能在保证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进步。这是外在原因,而灯谜和创新之间还存在着更加深刻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别解思维的独特性。“别解”是灯谜的本质要求。所谓“别解”,就是通过寻求汉字字形字义的变化,造成谜面与谜底之间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差异,带来审美上的愉悦。灯谜这种追求变化的独有特性,苏德友先生将其称为“求异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与创新思维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也使得谜人相比其他文艺创作者更喜欢创新、更善于创新。创新,已成了灯谜艺术的一种内在属性,成了灯谜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世纪以降,网络谜坛的繁荣和网络谜人的大量出现,使得灯谜创新的态势愈加鲜明、愈加迅猛。与传统谜人相比,网络谜人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在创新上更加无所顾忌,各种别出机杼的创新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在《二十四谜品》中专列“清奇”“碧剔”两章,撷其精华而评之。如果说“清奇”一章中的“薄雨掠尘时点点(张惠妹歌曲)《54321》”、“浩浩黄河怒吼声(医学新词)H5N1”、“几声悲雁落云中(五笔字)立”等谜还是在传统方法之上引入新思路、新要素、新手段,“碧剔”一章中的“当了头把手,目中便无人(红人)扫红”、“玉垒浮云变古今(唐诗目,遗珠)琴台”、“我愿逆流而上(离合字)to get her together”等谜则完全是打破了传统谜法框架的大胆创新。


另一方面,与创新伴随而来的,是众说纷纭与争议不断。君不见,仅一个“造目造底”就在谜坛掀起了滔天巨浪,更不用说各种令人脑洞大开、匪夷所思的“BT谜”了。誉之贬之,各执一词,真所谓“或说简直胡来,或说别出新意;或说满是谜病,或说符合谜理;或说乱棒打死,或说应该鼓励”是也。


对此,我想说,创新其实就是演化,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既然是演化、是试错,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而时间才是最好的试金石。回顾灯谜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演化与试错其实早已发生过许多次。比如谜面别解。曾几何时,面别解是不被主流谜界所认可的,张起南说“面用本意,底作别解,乃为谜之正格”,孙笃山干脆说“面上不当有别解”,但谜人对艺术的创新和追求,总是不断打破传统的桎梏,面别解终于成为正统的灯谜法门。再比如谜格。从没有谜格,到格法不分的“广陵十八格”,到眼花缭乱的数百种谜格,经过不断地创造、实践、归并、淘汰,今日谜人所常用的,不过卷帘、探骊、梨花、上下楼数格而已。


更何况,创新与传承并不矛盾。无论内容和手段怎么创新,也总有一些坚硬的内核始终保持不变,那便是“回互其辞”的本质要求,是猜制互动的呈现形式,是斗智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以为,具体的创新内容可以讨论,但对创新本身,我们还是应该秉持一种支持肯定、鼓励宽容的态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本是演化论的精髓,但没有基因的突变,哪里会有生存的竞争、“适者”的出现?同样,没有不断的创新试错,又哪里会有灯谜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古人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今人说“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正是这个道理。


最后,我想用《二十四谜品》中的一段话作为本系列文章的结束:


我劝谜界诸君,请向八哥学习。

不必抱残守缺,勇于标新立异。

多些争奇斗艳,花园才有美丽。

多些进化突变,万物才有生机。

多些包容理解,灯谜才有活力。

多些创新创造,生命才有意义。

 

 


 

原文地址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