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识谜十辩】(之一)雅俗之辩:文学与娱乐(顽石斋)
发表日期:2017-9-25 9:11:01 阅读人数:260添加收藏


前面的话



二百余则谜评,十五万字,从《二十四谜品》启动到最终完成,拖拖拉拉竟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之后,总觉得还有点什么话想说,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二十四谜品》在网上连载的时候,赢得了不少谜友的认可与好评,但我也深知,有很多谜友对书中选评的一些谜例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十分正常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灯谜的审美其实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谜人的自身经历、思维方式、欣赏趣味都不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佳谜”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对于灯谜,也有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和评判标准,这些趣味和标准受吴仁泰先生《佳谜欣赏》影响极大;在《二十四谜品》的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在分类、赋诗,还是在选谜、写评时,这些趣味和标准也都贯穿其中。《谜品》完工之后,自然就有了将其整理总结出来的想法。但凝练出一个所谓的“佳谜标准”实在不易,也非我所愿,所以我想换个角度,在灯谜审美的大范畴里,从雅俗、难易、繁简、动静、大小、虚实、轻重、长短、宽窄、新旧十个角度,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理解。



【一】

雅俗之辩文学与娱乐




雅与俗的矛盾是文艺发展和美学争论的一条主线。一部中国文艺史,充斥着二者的冲突对立、轮替消长、交流融合。论音乐,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争;论书画,有庙堂书卷与市井江湖之异;论文学,有诗赋辞章与话本弹词之别。灯谜也一样,自一开始就存在着雅俗之辨。历史地看,灯谜有着文学和娱乐两条源流,也可分别对应“雅”与“俗”的两个特征。


从文学的角度,灯谜制于谜社,供三五雅士把玩交流,书之以文,故称文虎;从娱乐的角度,灯谜置于街市,供庶民百姓猜射游戏,悬之于灯,故称灯谜。


文学的灯谜门槛高,强调专业性,属于精英文化;娱乐的灯谜没有门槛,强调通用性,属于大众文化。


文学的灯谜重知识、重学养,讲究品味;娱乐的灯谜重智力、重技巧,讲究趣味。


文学的灯谜以作者为主体,看重主观体验,追求复杂和有深度的审美;娱乐的灯谜以受众为主体,看重客观体验,追求简单而直接的愉快。


文学的灯谜,通常谜面取自诗词古文,谜底出自四书五经,引经据典、别解雅驯,“字字皆有来历”、“无浅语之一言”,非满腹经纶不能涉足,如况周颐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诗品,卷帘)落花无言”,闻春桂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名联一句)四诗风雅颂”。娱乐的灯谜,谜面往往是大白话,谜底也多是成语口语或家常人物,扣合上浅白生动、简单明了,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如胡安义的“大饼油条豆腐浆(学校用语)早点名”、王能父的“他去也,怎把心儿放(字)作”。


然而,与其他的文艺形式一样,灯谜的雅与俗也并非完全对立的。


从时间维度上看,灯谜的雅与俗有个发展的过程。传统的灯谜创作与鉴赏,大多以“尚雅避俗”为取向。谜圣张起南说他“作谜主张典雅一派”,称灯谜“第一用意,尤不宜近俗,俗则非雅人吐属,令人不耐。”(《橐园春灯话》)薛汉昌也说“谜之有书家、江湖之别”,“谜之最忌者二:一曰俗、一曰呆”(《邃汉斋谜话》)。文人雅士们更将普罗大众排除在灯谜群体之外,薛汉昌便要大家远离所谓的“江湖”谜,“一染此习,便失文人身分。故谜虽属游戏,必非胸无点墨者所能从事。”但时代变迁的脚步对灯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文艺理论的革新、知识阶层的重塑,今天的灯谜已经逐渐远离了其文人游戏的特征和雅文学的地位,而更多地被赋予了民间文学、群众文艺、俗文化的内涵。君不见,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乃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下属机构,而各地的灯谜组织也大多隶属于工人文化宫或群众艺术馆。在新时期,新语言、新风气大行其道,大量老百姓“看得懂、猜得到”的通俗灯谜涌现出来,其中亦不乏许多精品佳作。


从空间维度上看,灯谜的雅与俗也很难划出清晰的界限。赵首成先生说过,“灯谜艺术自身的发展证明,雅文化和俗文化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而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百年谜品》序言)有些谜底雅而面俗,如费之雄的“双胞胎忘了做记号(古文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高志明的“受损情况要摸清(姜夔词句)别有伤心无数”。有些谜面雅而底俗,如顾震福的“水晶帘卷近秋河(谚语)门外汉”、陈瑜的“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四字过激行为)喝敌敌畏”。这些谜均是雅中有俗、俗不伤雅,正如薛汉昌所谓“然亦有意俗而词不俗者,并有词亦俗而不厌其俗,一似无伤雅道者。”还有的谜面底皆俗,如来楚庚的“老婆是人家的好(口语)自讨没趣”、卢志文的“两人都是国字脸(关联词一对)一方面、另一方面”,却因思路之清奇、别解之灵动、对文字意蕴变化之精巧把握,而透出别样的雅意。


总的说来,文学的灯谜不是简单的文学,而是以斗智为底色、以娱乐为导向的特殊文学;娱乐的灯谜也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文学为载体的高级娱乐。某种意义上说,灯谜的文学性和娱乐性是一体之两面,时而此长彼短、凸显风格,时而你中有我、相得益彰,****者当然是二者兼得、雅俗共赏。


这样看来,灯谜的“雅”与“俗”很难简单地明断高下,但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我个人更欣赏赵首成《百年谜品》“崇尚典雅、不废通俗的审美取向。故此,我在《二十四谜品·序》中将灯谜之美分为三重境界,将“文学之美”排在“智力之美”之上;在《谜品》选谜时,也更偏好那些有文采、有意境、有故事、有情绪的典雅谜作。当然,我同样喜欢并努力寻找那些文字浅显、生动有趣,接地气、有创意的通俗佳作,只是比较可惜,能让我比较有感觉的作品并不算多,以致于对“浅近”一章总觉得有些遗憾。


最后还想说一句,“崇尚典雅”绝不是附庸风雅,不是谜面只要带个引号就算“典雅”了,与其用那些出自冷僻古文甚至网络小说、新闻报道的“伪成句”,还不如自撰个文辞通顺的谜面。“不废通俗”也不是一味求俗,通俗的文本必须和创新的构思相结合,否则就是甘于平俗、落入俗套;更不能“流于庸俗”好的通俗佳作,总会有健康的趣味,更要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前面的话
  二百余则谜评,十五万字,从《二十四谜品》启动到最终完成,拖拖拉拉竟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之后,总觉得还有点什么话想说,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二十四谜品》在网上连载的时候,赢得了不少谜友的认可与好评,但我也深知,有很多谜友对书中选评的一些谜例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十分正常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灯谜的审美其实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谜人的自身经历、思维方式、欣赏趣味都不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佳谜”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对于灯谜,也有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和评判标准,这些趣味和标准受吴仁泰先生《佳谜欣赏》影响极大;在《二十四谜品》的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在分类、赋诗,还是在选谜、写评时,这些趣味和标准也都贯穿其中。《谜品》完工之后,自然就有了将其整理总结出来的想法。但凝练出一个所谓的“佳谜标准”实在不易,也非我所愿,所以我想换个角度,在灯谜审美的大范畴里,从雅俗、难易、繁简、动静、大小、虚实、轻重、长短、宽窄、新旧十个角度,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理解。

  【一】雅俗之辩:文学与娱乐
  雅与俗的矛盾是文艺发展和美学争论的一条主线。一部中国文艺史,充斥着二者的冲突对立、轮替消长、交流融合。论音乐,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争;论书画,有庙堂书卷与市井江湖之异;论文学,有诗赋辞章与话本弹词之别。灯谜也一样,自一开始就存在着雅俗之辨。历史地看,灯谜有着文学和娱乐两条源流,也可分别对应“雅”与“俗”的两个特征。
  从文学的角度,灯谜制于谜社,供三五雅士把玩交流,书之以文,故称文虎;从娱乐的角度,灯谜置于街市,供庶民百姓猜射游戏,悬之于灯,故称灯谜。
  文学的灯谜门槛高,强调专业性,属于精英文化;娱乐的灯谜没有门槛,强调通用性,属于大众文化。
  文学的灯谜重知识、重学养,讲究品味;娱乐的灯谜重智力、重技巧,讲究趣味。
  文学的灯谜以作者为主体,看重主观体验,追求复杂和有深度的审美;娱乐的灯谜以受众为主体,看重客观体验,追求简单而直接的愉快。
  文学的灯谜,通常谜面取自诗词古文,谜底出自四书五经,引经据典、别解雅驯,“字字皆有来历”、“无浅语之一言”,非满腹经纶不能涉足,如况周颐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诗品,卷帘)落花无言”,闻春桂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名联一句)四诗风雅颂”。娱乐的灯谜,谜面往往是大白话,谜底也多是成语口语或家常人物,扣合上浅白生动、简单明了,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如胡安义的“大饼油条豆腐浆(学校用语)早点名”、王能父的“他去也,怎把心儿放(字)作”。
  然而,与其他的文艺形式一样,灯谜的雅与俗也并非完全对立的。
  从时间维度上看,灯谜的雅与俗有个发展的过程。传统的灯谜创作与鉴赏,大多以“尚雅避俗”为取向。谜圣张起南说他“作谜主张典雅一派”,称灯谜“第一用意,尤不宜近俗,俗则非雅人吐属,令人不耐。”(《橐园春灯话》)薛汉昌也说“谜之有书家、江湖之别”,“谜之最忌者二:一曰俗、一曰呆”(《邃汉斋谜话》)。文人雅士们更将普罗大众排除在灯谜群体之外,薛汉昌便要大家远离所谓的“江湖”谜,“一染此习,便失文人身分。故谜虽属游戏,必非胸无点墨者所能从事。”但时代变迁的脚步对灯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文艺理论的革新、知识阶层的重塑,今天的灯谜已经逐渐远离了其文人游戏的特征和雅文学的地位,而更多地被赋予了民间文学、群众文艺、俗文化的内涵。君不见,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乃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下属机构,而各地的灯谜组织也大多隶属于工人文化宫或群众艺术馆。在新时期,新语言、新风气大行其道,大量老百姓“看得懂、猜得到”的通俗灯谜涌现出来,其中亦不乏许多精品佳作。
  从空间维度上看,灯谜的雅与俗也很难划出清晰的界限。赵首成先生说过,“灯谜艺术自身的发展证明,雅文化和俗文化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而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百年谜品》序言)有些谜底雅而面俗,如费之雄的“双胞胎忘了做记号(古文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高志明的“受损情况要摸清(姜夔词句)别有伤心无数”。有些谜面雅而底俗,如顾震福的“水晶帘卷近秋河(谚语)门外汉”、陈瑜的“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四字过激行为)喝敌敌畏”。这些谜均是雅中有俗、俗不伤雅,正如薛汉昌所谓“然亦有意俗而词不俗者,并有词亦俗而不厌其俗,一似无伤雅道者。”还有的谜面底皆俗,如来楚庚的“老婆是人家的好(口语)自讨没趣”、卢志文的“两人都是国字脸(关联词一对)一方面、另一方面”,却因思路之清奇、别解之灵动、对文字意蕴变化之精巧把握,而透出别样的雅意。
  总的说来,文学的灯谜不是简单的文学,而是以斗智为底色、以娱乐为导向的特殊文学;娱乐的灯谜也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文学为载体的高级娱乐。某种意义上说,灯谜的文学性和娱乐性是一体之两面,时而此长彼短、凸显风格,时而你中有我、相得益彰,****者当然是二者兼得、雅俗共赏。
  这样看来,灯谜的“雅”与“俗”很难简单地明断高下,但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我个人更欣赏赵首成《百年谜品》“崇尚典雅、不废通俗”的审美取向。故此,我在《二十四谜品·序》中将灯谜之美分为三重境界,将“文学之美”排在“智力之美”之上;在《谜品》选谜时,也更偏好那些有文采、有意境、有故事、有情绪的典雅谜作。当然,我同样喜欢并努力寻找那些文字浅显、生动有趣,接地气、有创意的通俗佳作,只是比较可惜,能让我比较有感觉的作品并不算多,以致于对“浅近”一章总觉得有些遗憾。
  最后还想说一句,“崇尚典雅”绝不是附庸风雅,不是谜面只要带个引号就算“典雅”了,与其用那些出自冷僻古文甚至网络小说、新闻报道的“伪成句”,还不如自撰个文辞通顺的谜面。“不废通俗”也不是一味求俗,通俗的文本必须和创新的构思相结合,否则就是甘于平俗、落入俗套;更不能“流于庸俗”,好的通俗佳作,总会有健康的趣味,更要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原文地址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