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猜灯谜是学习语文的有趣途径
发表日期:2017-8-9 10:40:11 阅读人数:817添加收藏

  361100 福建省同安教师进修学校许友金

  [摘要]让学生猜射灯谜,有利于知识积累、文化积淀,有利于语言学习、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能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猜灯谜;学语文;有趣途径

  勿庸讳言,眼下中小学的语文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说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改观,但是,由于高考客观的指挥棒作用以及功利主义的影响与制约,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并非个别存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瞄准考试的题海训练多,必要的文化积淀少;课内读得多,课外阅读少。有的甚至非常可笑地在高中一年级时就分文、理科,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打“集中”歼灭战以求高考捞取好成绩。其结果,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身的语文学习,学生成天在狭小的功利圈内打转,些微的兴趣日见削减,有的学生甚至视语文学习为畏途,一遇语文课,皱起眉头,感叹一声“唉,又要上……”
  要解决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问题,须解决的问题、方法固然很多,但近二十年的灯谜学习与实践,笔者深切体会到,猜谜是学习语文的有趣途径。

  一、猜灯谜,让学生在“三动”中积累知识,培养兴趣众所周知,灯谜,正如《中华灯谜教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主编卢志文等)所说:“涉及百科知识: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古今中外,经史全集,花草树木,雅句俗语……”正因为灯谜知识的丰富性比起语文课本多得多,学生猜灯谜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积累、运用知识的过程。而这过程不是老师授予,是学生自个在猜谜的“三动”中完成的,因此,知识积累的广泛性、全面性、牢固性就强得多。何谓“三动”?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在《课要追求“三动”的境界》中讲得明白:“动听:愉悦,快乐;动情:涟漪,波澜;动心:思考,抉择。”当然,于漪讲的“三动”是就一堂语文课而言的,这里借以指猜谜过程中学生的“动听、动情、动心”当是再合适不过了。由于学生在“三动”中“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而满足了求知的欲望,不仅有效积累了知识,多了文化积淀,更重要的是不断产生、浓厚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此,猜灯谜,是学生学语文的有趣途径,勿庸置疑。

  二、猜灯谜,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言
  1、灯谜的趣味性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积极性的激发退休前是浙江苍南仙居中学校长的陈振凡,在《趣味谜谭概》中从灯谜成谜的技法、生趣的角度不同出发指出,灯谜“大略可分为形趣谜、声趣谜、情趣谜、理趣谜、雅趣谜、俗趣谜、巧趣谜、风趣谜、谑趣谜十大类”。这就是说,大凡一则较好的谜,都有某种不同的趣味,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特级教师、厦门一中校长任勇说:“灯谜之所以长盛不衰,其生命力在于一个‘趣’字。……趣是谜的灵魂、谜的核心,也是灯谜魅力之所在。”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灯谜充满趣味。而一则灯谜,其构成是谜面、谜目、谜底三合一,利用汉字组成一个艺术化的语言个体。学生在这艺术化而又充满谜趣的语言中阅读、感悟、遨游,长期耳濡目染,在深切感受语言艺术魅力、不断浓厚对于汉字语言兴趣中,学习语言积极性自然不断高涨,这,跟语文教学目的--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完全吻合的,其作用与结果恐怕是老师再怎么讲、高考题再怎么练所无法比拟的。例如,“怒目横眉发厉声”猜字“丽”(笔者作)“卪卪”象形“怒目”,“一” 象形“横眉”,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得到形趣;“发厉声”这提声谜法,一方面使该谜确底为与“厉”同音的“丽”字,另一方面使“怒目横眉”同时又示声音严厉。这样,“怒目横眉发厉声”,学生猜射过程中,在形趣与声趣愉悦中学习刻画声色俱厉形象的语言,效果当然比单纯的“怒目横眉发厉声”学习要好。--这,就是灯谜语言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比起“你要好好学习语言”指令性说教,对学生学好语言积极性的激发当然大得多。
  2、灯谜的别解酿就的谜趣利于学生学好语言
  《中华灯谜教程》指出:“别解是灯谜最重要的一条规则,也可以说是整个灯谜的核心和灵魂。‘别解’一词,在,《辞源》上的注释是‘异于寻常的见解’。在灯谜中,别解是利用汉字多义、多音以及笔画组合与约束,从而体现‘回互其辞,使昏迷也'’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的特色。正因为别解有此作用,才使灯谜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如:“丢脸”猜七言唐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唐毅斋作),原莆田六中语文教研组长、著名谜家方炳良说:“作者以底谋面,驭繁就简。’人面‘,脸也;’不知何处去‘,丢矣!……’丢脸‘乃口语,意谓丧失体面,通俗易懂;底句系唐诗,蕴涵无限感慨,典雅浑成。斯谜亦婉亦讽,雅俗相济,不乏谜趣、情趣和理趣。”此谜底就是对谜面“丧失体面”的别解。由于这别解,才“不乏谜趣、情趣和理趣”,也才使崔护诗句在学生谜趣陶冶同时留下深刻印象。
  3、灯谜的猜谜法门利于学生搞清汉字结构
  语文教学中,尽管老师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改正错别字,也见效甚微。可是,当我们引入猜谜法后,实际效果大不一样。文义谜,即灯谜,它是利用汉字的音、形、义的属性以变异形式形成的一种语言艺术。其中不乏以汉字结构谋制而成的谜作。这类谜作,从猜谜法门来说,诸如“增添字形法”、“减损字型法”、“包含字型法”、“合并字型法”、“转移字型法”“方位标示法”、“象形拟物法”等,均与汉字结构紧密相关。例如:学有重点(猜字一),谜面“学有重点”说的是学习方法,其实暗示“重点”(即· ·)要在底字中加上就成为“学”,这样底字即为“字”。小学生猜此谜,在愉悦中既学到“学”、“字”两个字,又牢记了两个字的区别。又如“念你,悲你,惜你,你影踪儿全无,心俱碎,残花相依”猜成语“今非昔比”(郭少敏作),谜面充满情愫,得底悟得巧趣。因为“你影踪儿全无”即把“念你,悲你,惜你”中的“你”损掉,余下“念、悲、惜”三字,再经二次自损“心俱碎”,余下“今非昔”三字;“残花”即为“匕”,其“相依”就是“比”。这样,遵照底字汉字结构特点,以离合增损谜法拟就的谜作,猜的过程充分领略了其巧趣,不仅习得成语“今非昔比”,还搞清了它们各自与谜面相关字在结构上的异同,可谓一箭多雕了!如此谜趣中学汉字,分得清,记得牢。这对学生消灭错别字无疑是很有利的。
  4、灯谜的顿读利于学生对正确朗读、表意唯一的感悟灯谜中的顿读法,即把谜面或谜底读的时候不按一般音节来念,故意在不该停顿的地方按需要停顿而生发出别一种意思来,从而别解生趣。如:“细雨纷纷独闭门”猜名胜“天下第一关”(胡安义作)。谜底本读为“天下/第一/关”,现顿读变为“天下/第/一关”,“细雨纷纷”会意猜出“天下”(别解为“天/下雨”)、“门”为“第”、“独闭”即为“一关”。此谜顿读生谜趣,更主要的让学生感悟到一句话或一个短语,如果停顿不同,其表意也就不同,所以,我们在朗诵时,一定要停顿正确,否则,就会变成别一种意思来。这,对预防学生讲话、造句产生歧义无疑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5、灯谜的一词多义妙用利于学生积累词汇、学习文言文灯谜中的别解正是利用一词多义而形成的。如“绝”,依《现代汉语词典》所载义项有: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净尽;③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④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⑤极;最;⑥绝对(用在否定词前面);⑦绝句。至于《现代汉语大词典》,所列义项更多。谜人谜作正是以其别解的义项入谜。学生猜射此类谜作,获取谜趣不说,对于一词多义现象感悟更明确了,同时,于一定语境中掌握了更多的义项。这对学生词汇积累是十分有益的。语文老师谁都知道,一词多义文言现象,是学习文言文一大关卡。一词多义学生掌握得越多、越好,有助于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就以“绝”字为例,谜作可谓俯拾即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形容词)绝对;“眼前有景道不得”(唐诗人连文学名词)李白绝句;“空山鸟寂寂”(电影名)绝响;“还有后来人”(络绎不绝);“赵肥燕瘦今何在”(电影名)绝代佳人;“读绝句”(《孔雀东南飞》句)念与世间辞;“内路航行却冰冻”(《劝学》短语)而绝江河;“更深话浪冲九天”(《石壕吏》句)夜久语声绝。等等。如果老师能适当归类,通过猜谜后加以辨析,一词多义定能掌握得更好、更牢!
  上述五点,已足以看出,猜灯谜并非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字游戏,它与语文学习本一家。猜灯谜,由于灯谜别解成趣的特有优势,换言之,富有趣味是灯谜的主要特征,同时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因此,学生猜灯谜,获得心理愉悦同时,又在有趣中学习语言,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了。

  三、猜灯谜,让学生在谜趣中提高思维能力
  大家知道,要猜中一则灯谜,就像解一道数学题一样,首先就要审视题目,包括谜面、谜目。这就需要一连串的思维活动。阅读思维告诉我们,其基本过程是阅读分析与阅读综合。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一个对象或现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只有通过分析,单独考察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和特征,才能使我们获得准确的认识。谜面给学生进行思维的信息依据,谜目给学生进行思维的指向。正如卢志文在《中华灯谜教程》“序”中所说:“猜谜的过程,是从谜面开始的,这时的思维是发散性的,需要广度: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心鹜八极;而确认谜底的过程,却是把试猜的结果与谜目、谜面比较权衡的过程,这时的思维是批判性的,需要深度:论证严谨,逻辑严密,一字不漏,分毫不差。”学生刚一接触谜面,就进入了阅读思维。由于灯谜谜面字数很有限,通常三五字而已(当然也有仅一个字的,也有七言或更多的),提供的信息量就是七言以上的也没有一篇课文的量大,非常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何况,谜面往往有谜眼,如能抓住谜眼关键,开展发散思维、进行逻辑推理,破解一则灯谜就更容易了。例如,谜面是“圯上授策知是谁”要猜“常用典故”,学生阅读了谜面,根据谜目指向,马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其间,唤起“常用典故”的知识回忆与搜索,就谜面提供的“圯上授策”展开联想,就“知是谁”的问答推理,判断谜底必须答以具体的人。“圯上授策”指的是地点与事件。从相关知识得知,谜底肯定与黄石公有关;而“授策”,就意义上看,是“授予某种计策”,但知晓“别解”灯谜特性告诉我们,谜底回应“授”、“策”肯定利用一词多义作了转换,那么,这“授”还有“传”的意思,“策”也可指“书”。于是通过不断的发散思维与批判思维,谜底“黄耳传书”终于跳脱而出。原来,这谜底的“黄耳”本指古代名狗,入谜时变一个词为“黄”、“耳”两个词,“黄”指黄石公;“耳”虚化成语助词;“传”变谜面的“传授”为“由一方交给另一方”;“书”由原本的“信”变为指《太公兵法》。一经揭底,谜底别解带来的浓郁谜趣,给学生一种莫名的喜悦,心中升腾起成就感与破解谜题的信心,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像这样,不断历练,思维能力就在逐步增长的愉悦中升华到较高的层面。
  综上所述,猜灯谜,对于学生丰富文化积淀、学语言、发展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由于灯谜的短小、艺术化而富有趣味,易于操作,较之于语文课本学习,更显示出其快捷而有效。如果我们要讲功利的话,猜灯谜这学生学语文的有趣途径,为什么我们对其功利性视而不见呢?!
  其实,语文教学界不少有识之士早就巧用灯谜这特殊思维形式的语言艺术,使学生学习语文取得很好的成效。江苏常熟徐市初级中学“智林谜社”、江苏句容高级中学的“茅山虎社”、福建莆田六中的“青璜谜社”等许多热衷于灯谜的学生,数以千计,在各级考试中成绩都高于一般同学。《谈骨气》作者吴晗的“晗”字参加“智林谜社”的学生没一个写错的,因为教他们的钱振球老师曾以“今日全靠党中央”让他们猜过。“茅山虎社”指导老师裔胜东,平日语文教学充分利用灯谜,使得社员章海栗于1991年高考中一举夺得106分好成绩(全省最高109分)。方炳良老师培养的1991年高考的30名“青璜谜社”学生中,上线率90%,上重点大学线的11名,上大学本科的16名。现在中华谜坛中坚力量郭少敏原即为“青璜谜社”社员。同安一中1989年初中毕业生黄炜,学谜猜谜制谜,中考语文取得同安区最高分,总分第一(居厦门市第三)。无数事例说明,学灯谜、猜灯谜与学语文本一家,是学生学语文的有趣途径。但,眼下为什么语文教学中学灯谜、猜灯谜、用灯谜还不普遍呢?“三不”是该冲破的瓶颈。首先是学校领导不重视,以为学、猜灯谜与高考无关,甚至以为会影响学生高考成绩;其次是老师不懂,可以说至今对灯谜懂道的只是极少数;再次是教师以为“不屑”,灯谜,小道也,乃文字游戏,不要因了灯谜这“芝麻”丢了高考这“西瓜”--采取不屑一顾态度。另外,有的对灯谜认识还到位,但苦于没系统资料--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因而固守现有教材好了。应该说,就现在全国发展趋势看,情势大有改观。中央电视台自2005年春节始,有了“风车谜社”节目。各地宣传媒体也展开了猜谜活动,如“厦门卫视”等。各省根据新课程改革编制的教材课后作业有了猜谜题。同安一中、厦门一中等全国各地学校都有了灯谜校本教材的开发。这,都是令人非常可喜的。
  笔者以为,全国****的灯谜学习机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灯谜学术委员会应充分调动力量,加大灯谜的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真正认识到灯谜同样能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的作用。这方面,福建石狮市领导就很重视。教师中要普及灯谜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各级培训可作为一项内容。学校中,应把灯谜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组成部分,加以研究、实施。可仿效同安一中那样开展“每日一谜”活动。高中校可将灯谜辟为选修课。语文教师应有机、有效地将灯谜引进课堂,与语文教学高度统一起来。至于教材,现在已有许多版本可供选用。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10月北京第一版的《中华灯谜教程》,三位主编既是教育行家,又灯谜行家。该书系统、全面,科学性、可读性、趣味性、可操作性都较强,可弥补各地自编校本教材的不足。
  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充分利用猜灯谜这学生学语文的有趣途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非但不会削减,相反,将越来越浓厚,学习语文热情将会日益高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春天将是争奇斗艳,硕果满园!

  [参考文献]
  [1]卢志文、裔胜东、方炳良.中华灯谜教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李德成.阅读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3]张吉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5.
  [4]关德安.中华灯谜丹东:中华谜报社,2006.
  [许友金(1946、10--)厦门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中学语文教研员]

原文地址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