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
谜海寻踪 成一代大师——潮州文艺名家口述访谈郑百川篇
发表日期:2022-11-21 8:27:21 阅读人数:252添加收藏

  郑百川,1939年生,职业牙医,爱好灯谜、民间文学,曾任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主任、潮州市灯谜协会会长、潮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首席顾问。出版有《郑百川灯谜作品集》上下册、《潮语薮》《潮话薮》《耐斋花木状》《耐斋诗薮》《百川杂文薮》等作品,曾获中华灯谜“金虎奖·终身成就奖”“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称号。
  访谈时间丨2021年3月2日
  访谈地点丨郑百川老师家中
  受访对象丨郑百川
  采访者丨陈少群 余史炎

  时势动荡,求学之路多周折
  余史炎(以下简称余):郑老师您好,我们此次想通过访谈,了解您的一些经历。您是1939年出生,我们了解您之前小学求学的过程比较坎坷,特别是您的“十年才完成小学的学业”,是否将您当年那段经历给我们分享一下。
  郑百川(以下简称郑):我生于1939年的农历4月18日,那年五月初五日日寇在潮安县庵埠梅溪登陆,我们家当时寄居在彩塘华桥村,时势所迫,父亲收拾简单行李,带着刚生下我的母亲逃往老家潮阳。等到我两岁时才重回彩塘,六岁时读幼稚班,不到半年,我母亲病故了,这年日本投降,我回潮阳跟爷爷,在家乡读私塾,懵懵懂懂,经常哭闹,爷爷只得将我送回彩塘。父亲一人,照顾不了我,把我寄托于澄海鸥汀外婆家,其时是学校的下半春,舅父将我安插在他与友人合办的“义校”读一年级。过了年,把我转到国立小学,从头开始读一年,舅父的理由是:“义校免费,我们不要占人家名额”。读国立学校要穿“童子军装”,好不容易做了一套,上身才一天,夜里就让贼偷了,我很伤心,加上老是换学校,同学都不认识,舅父觉察我的情绪不好,又把我送回彩塘。这么一来,在彩塘又得等一学期后又从一年级再读起,勉强升上二年级,由于经常辍学,情绪极难安定,二年又留了级。父亲实在是照管不了我,再次将我送回家乡,家乡其时已建立初级小学,有几位老师,我从三年级读到四年级,成绩很不好,一直在及格线前后(当时叫“坐红交椅”)。这年,新中国成立了,我又回到彩塘读四年级下学期。
  余:没能按顺序升学?
  郑:对,就这样断断续续,重重复复读了好几年,之前因为经常换学校,所以没有一个老师关心过我,直到五年级上半学期,新来的女老师找我谈话:你看起来并不笨,怎么成绩老是在那条红线上下。我说:不知道老师上课讲什么,听不懂。她跟我说:我看你的课本空白处都画只猫只狗,你上课虽不捣乱,但老是画“安仔”,没用心听讲,如果你喜欢画画,学校的黑板报让你去画,但要用心听讲。就这样,从五年级下半年开始我就很用功读书,课余画、写黑板报,学习成绩也很快上升。小学毕业那年,参加潮安县第一次升中统考,顺利考上初中,后来又顺利考上高中。读了一年,又辍学了,原因是在父亲牙科诊所帮忙的姐姐出嫁了,父亲缺乏帮手。我在父亲诊所当了二年助手,“公社化”后,我被调入刚成立的彩塘公社卫生院当文书,特殊的历史时期,我经常被借去画展览的宣传画。在卫生院的两年多里,文件多,都必须刻钢版蜡纸、印刷资料,经常熬通宵,既辛苦又无兴趣。于是自学后考上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离职去广州读书,读了一学期,又因父亲的牙科诊所需要帮忙,强硬将我召回,我再次辍学……因为其时时局动荡,跌跌撞撞,总共读了近十年小学,三年初中,一年高中,半年大学。
  陈少群(以下简称群):那是五十年代了吧。
  郑:是六十年代初,我的读书历程大致是这样。接着“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我的知识积累主要在初高中读书期间,多看课外书,而“文化革命”那十年,不敢外出,躲在家中,业馀补读了很多书。
  采访现场
  余:在那十年里您大概是读什么类型的书?
  郑:刚开始是看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都看,《红楼梦》看了三遍。等到书店有书卖了,我就买了《鲁迅全集》以及大量的文人笔记、诗词方面的书籍来读。
  余:但是,您对于我们的地方文化了解的知识是非常多的、非常渊博的,您在之前读完书之后,有想过什么是您比较理想的工作?
  郑:如果说理想的话 ,我想画画,从小就喜欢,课本都被我画废了,我也试过去考美术学院,当时广州美院来汕头招生,我按先二年考上了的同学林丰俗的经验,准备了中国画花卉写生,但考试时却摆上个“澎湃”的石膏头像,我素描不过关,没考上。
  余:没有专业应试经验。
  郑:是。至于读书之后要做什么,即所谓“理想”,那时好像是没有。
  群:您跟丰俗老师都是1939年出生,从高中一开始是同学?
  郑:初中,初中是同班同学。当时是全县统一招生,同学来自全县各乡镇,潮安二中是招甲乙丙三个班,我和丰俗都是开学月后才补招的,补招一个班,丁班。
  群:补录,现在的说法称为补录。
  郑:是,但后来成绩最好的应是我们这个班,毕业后升高中、上大学,这个班出了不少人才。
  余:补录的更珍惜,因为有这个机会更加好好地读书。
  群:如果是当时读高中没有休学去医院工作,可能就是一直画画或完成学业。
  郑:不一定。
  群:可能就是不一样的人生。
  郑:在当时来说,人生都没办法做如何计划,岁月动荡,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人生就是有机遇、有偶然性的,无法做长远打算。

  机缘巧合,一入谜界声名远
  余:但是您当了牙医之后,由于对文艺的喜爱,特别是业余深研灯谜,可以说,您是我们潮州最权威的,乃至全国,也是一流谜家。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灯谜的,并开始灯谜创作、研究的?
  郑:灯谜、说来话长。1972年,地方文化活动的氛围开始宽松,刚好这年国庆,邻乡有一老师受村之命,举行现场谜会,太久没有猜谜活动了,四乡六里的爱好者都很兴奋。有一好友叫我去参加,我当时不懂灯谜,他说按你的文化程度,学会不难。于是抱着消闲的心态,去“谜棚脚”坐着听大家猜谜,揣摩着这个谜面为什么能猜为这个谜底。到了第三个晚上,我就开口试猜,居然猜中了三条谜,好似摸到了门径,非常高兴。回家后凭记忆,把别人猜中了的谜面谜底记录出来,共一百多条,推摩臆测,明白了这些都是经过词义别解,不能按本来字义的本意去理解的,但有一些怎么想都不能理会,特别是那些用谜格的。第三晚歇鼓时,谜场散了,开猜的老师跟大家道别,说等下一次开猜再见,然后他跳下谜台,朝我走来,说他以前有过很多年的灯谜开猜,没见过我,我说我初涉谜场,是刚来学习的。这样,就跟这位老师认识了,几天后,我拿着凭记忆记下的谜去请教他,并说了我对其间扣合的见解,他说你的思路是对的,就是有些带格的谜你不懂,于是他拿出一本手抄的《谜格》借给我看,我读了之后就按图索骥来制谜,当时做出的谜大都是带格的,我再去请教,他指出那一条做得合格,那一条不成立。这样慢慢地琢磨,就渐上谜道。
  郑百川著作
  此后,遇到好时代,那时全国各地开始成立谜组、谜协。彩塘公社文化站就成立个灯谜组,叫我当组长,我们谜组有几位老谜人,大家一起负责节日的灯谜开猜,并出版了《彩塘灯谜》,那四五年里彩塘谜人多次与周边谜友联系、会猜,出版了《春风集》《春灯掠影》《春涧浪花》十多本内部交流谜刊,分送国内各地谜友,得到灯谜界很好的评价。这期间彩塘各位朋友每星期六晚都骑单车到庵埠猜谜,天气严寒、下小雨亦去。还经人介绍去城里跟几位老谜家请教,他们借给我一册《评注灯虎辩类》,这本书分门别类,写得很清楚,是民国时潮州城老谜师谢会心写的,在当时很难得,读了此书的,做的谜一定很不错的,此后几年我亦试着研究灯谜理论,在国内几个内部灯谜刊物发表了《射覆·赋·赋体谜》《镜花缘的灯谜及其他》《朱耷的诗画签押与灯谜的关系》等数篇文章,反响很不错。杭州市的《文化娱乐》杂志发起灯谜邀请赛,评出全国五佳,我有幸列名,从此进入国内的灯谜圈子,广东省此时成立了由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的“灯谜学会”,此时我已是潮州市灯谜协会会长,参予组建省协,任副会长,并兼会刊《广东谜学》主编。酝酿已久的全国谜协经丹东筹备、北京研讨、保定最后职务分工,终于成立,我全程参予筹建,成立时任副会长兼学术部部长。此职一直任了八年。八年间,开了近十次全国灯谜会,大都邀来港、台、泰国、新加坡谜友参加。此八年我写近20篇谜艺辩论文章在内部谜刊发表,其间《法门·流泒·多师》《谜病例话》等反应甚好,特别是引列30个制谜弊病的《谜病例话》(共8万5千多字)更被誉为填补向来谜艺论述中的“空白”,被作为灯谜创作的指导性文献。我自十多年前已退出全国灯谜组织的核心班子,现在是“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的首席顾问。
  灯谜在国内现状是现场谜会与网络活动相互渗透,新兴的网络灯谜,前段时间出现以拆字为主的创作趋向,有衰失灯谜会意加别解的本质特征之虞。一些老谜人对此有忧虑,要求谜委会出来发声。我以为灯谜创作总是随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不是什么人能阻挡转移的,我只能有意识地每年在《中华谜艺》上发表一二次谜作,让爱好者们去看,潜移默化,慢慢地起引导作用,强行遏止会让青年们骂的。
  余:这跟我们现在的时代,网络时代也是有关系的,现在的小孩都有手机和电脑,网络这种简单的模式化,他们会比较愿意接受的。
  郑:因为灯谜,参加主持各地谜会,我结识了国内外大批谜友,因谜事交流,银川、兰州、绥德、丹东、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厦门、漳州以及省内的好多地方我都去过,还去过香港、新加坡、泰国。在泰国参加了国际谜会,特别是新加坡,三次出访,为他们的灯谜骨干讲课,还受到其时的新加坡总统纳丹接见,获他们的教育部长尚达曼赠送礼品。1999年春作为当时的“澄海市民间文艺赴台访问团”的艺术顾问到台湾作灯谜、版画、摄影交流,一行十天。国内交流,主要是乘坐火车,那时坐火车很辛苦,经常买不到坐票,有时一站就一整夜。
  群:那些年,除了坐火车,很少有其他出行方式的。
  余:都是长途跋涉。
  郑:我在潮州乃至全国的灯谜活动,都是离不开潮州地方的优秀灯谜传统的影响以及当地谜友的支持,特别是伍延才、施奕盛二位会长。除了这些,似乎再无什么好说的了。
  群:这样已经是非常丰富了。

  闲来拾辍,文艺领域建树丰
  余:老师,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我们地方语言的?
  郑:不记得始于何时了,因为我是潮阳人,长住潮安,小时曾经在澄海生活过,对这三地的方言都有接触,听到一些俗语,就会思考这些话的意思,因为我们潮州话大多是话里有话的,不直接表达。在“文革”后期,我就开始记录听过的潮州俗话,还写下了对这些话含意的理解。但所记录的不多,后来用《词典》查字表的字作为开头,用以引出此字开头的潮州话,这样就较有顺序,好记多了。那本《潮话薮》约17万字是手写的,反覆增补、修改,抄了三遍,反覆的修改抄写,慢慢地觉得潮州话的地域不大,但几乎是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语音都有差异,针对具体的一件事,方言表达间虽然意思大同,但用字是多见差别,想将之统一起来,作为俗语入集是不可能的,所以写成的书稿就被我搁置起来。改换思路,从这些潮语的词汇、用字,去寻找它们的语源。这样,多年读书的积累是起作用的,加上有针对性的查词典,翻旧书,花了五年的时间,另外写成《潮语薮》(约十四万字)。那五年,是我退闲居住从化温泉期间,儿子说可以印出来让大家看,因有些字可能打印不了,要排字印刷,须大量时间、人力,所以就将手写本拿去印了。
  余:我在读您这本书时就觉得,确实您是写得最好的,里面比如“远”就写成“不近(叠合)”,非常直观的。
  郑:我在核对这些字的时候,尽量查一些跟此字的音义相近的,主要在《潮语十五音》查,这里面一些字亦是编书者造的(如远字音恨,就写成不近,把二音拼成一音)。这本《潮语薮》出版后就被朋友们拿完了,再印了一千本也分送完了。
  记得是七八年前,电视台带了八位在外地就读的潮籍大学生来访,说是假期的探访活动、社会调查,话题是现在的有些潮州话,年轻的一代都不太会说了,面临消亡,有危机感,来探寻抢救的办法。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沉重,旧事物消亡了,与之有关的语言也是渐失去其使用价值。特别是全国推行普通话,学生读书不得用地方方言,潮语也必然会慢慢消失,这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事,是自然规律。我问他们懂得几句潮州俗语,八个人面面相观,说不出一句来,我送给每人一本《潮语薮》,希望他们回去看一、二遍,最少要知道老一辈是怎么说这些话的,弄清这些话的含义。
  部分著作
  群:经常有外地人说潮州话非常难学,他们说比英语还难学。
  郑:“很难学”三字用潮语讲是“好厄学”。厄,发音如打饱呃的呃(呵4声),此音潮语是从其“灾难、困难”转音借义而来的。在那几位学生那次访问的触动下,我又把先前搁置的《潮话薮》重新整理,补充重抄一过,抱着尽量把所知的潮州方言多点保留,留与后来者检索的心理,终于出版,成了《潮语薮》的姐妹篇。
  余:在我看来,郑老师您出的这两本书虽然不厚,但的确是最好的传承,您写出来才能够保留,语音这东西是难以传承的,但是文字就能够永远传下去。
  郑:那八个潮籍学子,我当时没留他们的联系方式,到现在一直挂在心上,我保留了几本要送他们的书,都无从送出。
  余:郑老师除了民俗文化,您的诗、联作品也不少。
  郑:写诗是逼出来的,因那些年各地纷纷成立灯谜组织,我那时小有名气,都通知要我写贺诗、贺联。我的文化程度不高,诗、联没有老师教,只能从千家诗、唐诗中去求知此中的格律,尽量象样些去应付。后来认真研读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慢慢入门。随着走的地方多了,难免亦写些记游、写景的诗。我写的东西实在没有什么深意,看到什么有感就写什么而已。
  《耐斋诗薮》 2013年出版
  余:对你的对联,我亦很感兴趣,特别您为自己的书斋“耐斋”写的那些冠首联。
  郑:“耐斋”的门斗石可贴春联的地方狭而长,而与“耐”“斋”联词之字较少,制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年年不同是作茧自缚。
  余:从2005年写到2018年,里面不少对联,都跟酒有关。
  郑:自古以来,文人爱酒,很多人认为,喝点酒是有益身心的。《论语》中说:“惟酒无量,不及乱”,这就要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惟酒无量不是说喝酒不限量,而是说没有固定的量,比如你曾经一次喝了一斤,但不要以为你次次都能喝一斤。要看你当时的心情、身体状况、酒的优劣、还有场合与气氛,当你喝时觉得不顺口,就千万不要再喝下去,再喝就一定会出事,乱!
  余:非常感谢郑老师,感谢为我们分享了这么多!

  郑百川灯谜年谱
  1954年 考入潮安县第二中学初中就读。
  1956年 潮安县第二中学高中就读。
  1957年 于高一辍学,入彩塘牙科诊所当学徒。
  1959年 入新成立之彩塘卫生院,当文书统计员。
  1961年 二考入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
  1962年 辍学,就业于彩塘牙科诊所。
  1973年 春节首次主持彩塘文化站灯谜开猜。
  1978年 组建彩塘公社文化站灯谜组,任组长,创办《彩塘灯谜》刊,历六年出七期。
  1979年 《射覆·赋·赋体谜》一文在温州《鹿城谜苑》刊出。
  1982年 获杭州《文化娱乐》评出之“十佳谜手”称号。
  1984年 组建“潮州市灯谜协会”,任会长,共三届十五年。
  1985年 《发昏十三章》在《谜潮》首登,至1988年分四期刊完。
  1986年 《印谜溯源》一文编入张哲源《攻玉》集中。
  1988年 参与组建广东省民协“广东灯谜学会”任副会长兼会刊《广东谜学》主编。
  1989年 参加漳州“中华灯谜艺术节”,获命题创作第一名。
  1990年 赴丹东《中华谜报》社发起之成立“中华灯谜学会”筹备会。
  1991年 赴北京花乡,参加“中华灯谜学会”成立大会。《朱耷的诗画签押与灯谜的关系》一文编入高雄市《海峡两岸灯谜论文初编》。
  1992年 赴保定参加中国民协召开之“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成立筹备会。《历史文化是灯谜的源泉》一文获保定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灯谜艺术节”****谜论奖。
  1993年 参加保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任副会长兼学术部部长。
  1994年 《郑百川灯谜选注》(隋晶选注)由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6年 应邀到新加坡进行谜艺交流,并作灯谜创作讲座。
  1998年 获民协、谜委会颁发之“中华十佳灯谜工作者”奖牌。
  1999年 作为澄海市民间文艺访问团艺术顾问,出访台湾高雄、台南、台北,与台湾谜界进行多场次交流活动。
  2000年 赴新加坡交流谜艺,作《灯谜之制作与猜射》讲座。
  2001年 自费出版《百川谜薮》。
  2003年 出席在中山市召开之“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恢复活动座谈会。整顿、重组班子,重作申报。被推为申报带头人。谜委会之申报获中国民协批准,以新班子恢复活动,任“主任”之职。
  2004年 赴新加坡开展《谜法概述》讲座、《灯谜与文学》讲座,任新加坡“首届国际学生灯谜观摹赛”首席评委,接受新加坡国教育部长尚达曼先生授予谜会纪念品。出席新加坡谜协与中国石狮市谜协“双狮友谊谜协”签约仪式,有幸受新加坡国总统纳丹先生接见、合影。
  主持中华谜委会与潮州市灯谜协会合办之“04潮州市移动绿城国际休闲谜会”。
  2005年 赴福建第七届灯谜艺术节,晋江“品牌之都”国际谜会。
  2006年 赴安阳参加“殷墟申遗成功·全国旅游灯谜大赛”。代表谜委会致祝词。
  2007年 主持中华谜委会与潮州市纪委、潮州谜协合办之“反腐倡廉”灯谜会猜
  2009年 与谜委会副秘书长施奕盛访问上海、南通、苏州,与三地谜友聚会交流。赴无锡市参加其谜赛作品评判工作。
  出席四川新津“花舞人间”谜会,任评委。
  出席石狮市国际灯谜节,任评委。
  2010年 《百川迷薮·续集》出版。
  出席“第二届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董滨·徐市灯谜艺术展”谜会,任评委。
  2011年 出席“西安园博会谜会”。
  向中国民协专业委员会管理办公室请辞去谜委会主任职务,获准。现为谜委会名誉主任。
  参加广东顺德谜协三十周年庆系列活动。
  2012年 出席“深圳·首届灯谜文化节”,任首席评委。
  获广东省文联,民协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首届)称号。
  2013年 《耐斋诗薮》出版
  2016年 《潮话薮》出版。
  2017年 《耐斋花本状》(花卉写生集)《郑百川灯谜作品集》(上下二册,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
  2021年 《耐斋杂文薮》出版
  2022年 《百川谜薮》(再续)出版

 

原文地址●更多图文

网友评论

更多

友情链接

闽ICP备13010859号
Copyright © dengm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灯谜文化网 版权所有
Email:963694202@qq.com